北港簡介建廟沿革大事年表歷代住持年度行事曆社會服務
 
HOME >>歷代延革>>建廟沿革
乾隆二十五年(西元1760年)諸羅縣城晉江籍民擬共創一廟以奉祀媽祖,遂請能澤薦人。能澤以首徒岐衍德行俱佳,遂薦其前往主持其事。廟成,官書稱為西門天后宮,但因係泉州籍民募款創建,當地居民皆稱之為溫陵媽廟。此為朝天宮僧侶受聘出任他廟住持之首例。乾隆四十二年(西元1777年),岐衍年五十八歲,體力日衰,為物色繼任人選。乃請於其師能澤。能澤遂薦妙琛前往。乾隆四十八年(西元1783年)岐衍圓寂於朝天宮為諡「仁智」,並於本宮祀之。

岐衍圓寂後,師弟妙琛續被聘為溫陵廟住持,克勤克儉,以供香燈,至嘉慶十一年(西元1806年)以銀二百四十一元購入濫尾莊園三坵,永為香燈之資,其後再置,至嘉慶二十三年(西元1818年)共園五段、田二段;北門西門店各一間,其儉德備受各界欽仰。道光三年(西元1823年)妙琛圓寂,本宮為諡「仁」,亦於開山廳祀之。能澤徒五人,各自有傳人。岐衍傳徒法俊。鼎梅傳禪宗,禪宗傳景端。妙琛傳徒體正、體紀。體正傳景璋、葉祠。妙鞏傳仰仲。妙珍則傳志心。乾隆五十三年(西元1788年),能澤、妙珍相繼圓寂,諸長老以妙珍徒志心賢慈,公推繼任主持祀事,創下朝天宮立賢不立長之例,奠數百年不拔之基。

乾隆五十一年底(西元1786年),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,笨南港坂頭厝等七莊居民起而響應。次年五月,赤氛愈熾,閩督李侍堯以繒船安放礮位,令營員帶同水師鎗兵分駐鹿耳門,鹿仔港等處。官兵既去,笨港北街紳民見爽文軍非節制之師,不足以有為,遂結壘自固。五月三十日,賊設伏陷壘,遇害者百零八人。爽文軍既陷笨港北街,無人敢出面收屍,卒由本宮僧侶將屍身攏聚,於水師汛旁挖一大坑埋之,街民以其護民有功,遂立祠祀之,廟即今北港義民廟,墳、塚尚存。九月,清軍由普吉保率領,分三路衝擊位於坂頭厝莊等處賊巢,擒賊首楊意、蘇媽、張固等數百人,焚坂頭厝等七莊,賊眾退散,笨港於焉收復。笨港收復,形同廢墟,鄉民紛紛致力重建家園。本宮住持志心率徒弟修論、修德、修誠等孜孜意矻矻,勉力維持廟貌、香火於不墜。

乾隆五十九年,修誠以三十六強年圓寂,修論、修德則往外發展。及志心圓寂,遂以徒孫浣衷繼承祀事。其時,浣衷年僅三十餘,英年有為,任事三十年並重興本宮兩次。浣衷繼任住持後,即挑選俊秀青年加以培育,共收徒六人,分別為:溫恭、皈藏、邇蓮、(後出任臺南市普濟殿住持)、丹霞、邇鶴、丹嚴。師徒七人同心協力以維香火外,並請准仍於笨港溪設義渡,對過往行旅酌收捐香油錢若干以供香資。如此,累至嘉慶二年(西元1797年),已達數百兩,浣衷本擬悉數用為興建本宮之資。不意是年臺灣遭逢前所未有的颶災,臺屬各縣、廳無不災情慘重,笨港地區更為其尤者。浣衷乃將款項移作賬災之用,直至嘉慶五年,始重興本宮。浣衷亦重學術,曾派邇蓮赴福建省龍溪縣天柱巖留學,此後並蔚成風氣。


嘉慶九年(西元1804年)以後,臺灣近海因海盜蔡牽不時出入侵擾而不安。次年,鳳山洪四老等起而響應,于是蔡牽偽造逆示,自稱「鎮海威武王」,於十一月起事滬尾,守備陳廷梅戰死。二十四日蔡牽入鹿耳門,下洲仔尾。自是,南北聲息不通。而笨港附近大、小槺榔山賊俱起,笨港民眾多受騷擾苛派米糧,致百業蕭條。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舟師追擊蔡牽,蔡始逸去。嘉慶十三年李長庚中礮身亡。清廷命原澎湖副將補授福建福寧總兵王得祿提督浙閩水師。十四年,蔡牽投海自斃,海寇悉平,而山賊亦皆伏誅。

 

 

上一頁 下一頁
 

版權所有 © 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所有,引用前請先告知
地址: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       電話:05-783-2055       設計公司:普立陽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