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港簡介建廟沿革大事年表歷代住持年度行事曆社會服務
 
HOME >>歷代延革>>北港簡介

鄭克塽降清後,明皇裔、鄭氏宗黨、文、武官員暨兵丁四萬餘人被遣回內地,彼等所墾之田,遂被施琅等征台將帥霸收大租。除了大租之外,莊民亦需繳納政府田賦,服力役等。而征台將領招徠之移民所受待遇較佳,甚且可不辦田課,不服力役,縣官亦無從約束。其時,笨港因人口眾多,地位重要,清廷調撥台灣水師把總一員,兵一百名在北岸駐守。當時全台配備水師兵共九一0名,其中澎湖佔五五0名,台灣本島僅三六O名,笨港所佔名額為全島名額百分之二十七,其重要性可知。康熙三十三年(一六九四)臨濟宗三十四世僧樹璧奉媽祖神像入居笨港:三十九年建廟(即今北港朝天宮),為笨港地區最早建立之媽祖廟宇。

笨港之發達,不僅在墾務之進展,為台灣中南部貨物吞吐口之商港功能,更為其主要原因之一。諸羅縣志謂:「笨港:商船輳集,載五穀貨物」。據康熙六十一年巡台御史黃叔璥所撰台海使槎錄,赤崁筆談所載,當時近海港口,哨船可入者,只鹿耳門及南路之打狗港,北路之蚊港、笨港、淡水港、小雞籠、八尺門等處。如笨港比鄰之猴樹港、海豐港、二林港、三林港、鹿子港……則僅可通杉板船而已。又謂當時台米販運內地,北路米由笨港販運,南路米由打狗港販運,而笨港並有小港可通鹿耳門內,即名馬沙溝是也。由此可知笨港地理形勢之佳,無怪漢人自始即以之為開台根據地。


康熙五十年代,當時之外九庄,經已建立土獅仔、猴樹港、汫水港等街;大奎壁庄經已建立鹽水港街,但是商賈之輳集及市面之繁榮,亦皆不及笨港街。笨港得迅速發展,肇因於當地郊行林立,郊行最大者,為經營笨港、泉州間貿易之泉州郊;經營笨港、廈門間貿易之廈門郊、經營笨港、龍溪間貿易之龍江郊,此外尚有糖郊、米郊、籔郊、布郊及甚多之船行、油車,列肆之盛,不難想像。故諸羅縣志笨港項下謂:「臺屬近海市鎮,此為最大」。至康熙五十五年,該地居民即已合建一座公館,除供應往來官差投宿外,並在無事之時,會集子弟,宣講聖諭,或申明條約,以維地方安寧。同書地圖於北街繪有水師營汎及屋宇兩間,南街則繪屋宇六間。同書又謂:當時「由郡治北至雞籠,要投宿
之店,唯茅港尾,笨港新設二公館,行人借宿庄社,有露處者,文武衙門差遣往來,悉主於保長通事塘汛,入門則酒食相餉;開臺以來,相沿為例,不必需索也。保長通事之供億既煩,自不得不有所科歛,塘汛目兵,餉纔糊口,于是有開賭放頭,攫金以供使客者。「公館之設,雖可革除此弊,然因往來頻繁,難無奸宄跳樑,故仍設水師千總一員,步戰守兵五十五名,戰船一隻,分防笨港及猴樹港二汛,並於南街增設巡檢,以資鎮壓。雍正元年,新設彰化、淡水二縣廳。九年各縣廳再增設縣丞一員,諸羅縣馮盡善,始將縣丞署設於笨港,而將巡檢,移設於淡水港,以稽查地方及出入船隻。


其編制如下:
縣丞一員:薪銀四十兩。
門子一名:工食銀員六兩,潤年加銀五錢,年勻給銀二錢,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。
皂隸四名:每名工食銀六兩,共銀二十四兩。年加銀二錢,年勻給銀八錢,實給銀二十四兩八錢。
馬夫一名:工食銀六兩,潤年加銀五錢,年勻給銀二錢,實給六兩二錢。
民壯八名:每名工食銀六兩,共四十八兩,潤年加銀四兩,年勻給一兩八錢,實給四十九兩六錢。

首任縣丞胡光祖,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,初將分縣衙署置於磚仔窰。其地約在今本鎮東方東勢窰一帶。至雍正十二年,以文、武衙門皆在北港,難免有稽查不週之處,遂將縣丞署移建於板頭厝,俾文武兩署,南北呼應,直至光緒十四年,廢縣丞始止。


雍正至乾隆中葉,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,笨港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,乾隆六年(一七四一)諸羅縣行政區劃漢人居住區原僅為四里、七保、十七莊,至乾隆二十九年(一七六四)增闢三十九保、一莊,共計四里、四十六保、十八莊。笨港街則以人口眾多,被劃分為南、北二保,北街屬大槺榔東堡,南街屬打貓西堡,對外仍合稱笨港街。乾隆十五年(一七五0)山洪暴發,笨港溪由船頭埔南移,至今北港溪仔底(博愛路)一帶,然幸未對笨港街有所損害。如余文儀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臺灣府志,即云:

『笨港街,距縣三十里,南屬打貓保,北屬大槺榔堡。港分南北,中隔一溪,曰南街,曰北街,舟車輻輳,百貨駢闐,俗稱小臺灣。』

當時所繪臺灣地圖,笨港南街更分前街、後街,加上北街,其繁榮景況,除臺灣府城外,沿海城市無出其右者,故清廷於北街駐千總一員,增兵至一百二十三名以維持治安。南街則為縣丞署、縣倉、陸師汛所在。貿易繁興,固帶來地方之繁華,而各種貿易上之問題,如商品價格之訂定、度量衡之標準、公共秩序之維護等,皆需解決。笨港三郊乃合資於乾隆四年(一七三九)創建水仙宮以為公所,處理闔港有關商業問題,兼祀水仙尊王。同時,汀州府客籍商民亦從故鄉迎來一尊汀州媽於南街建祠崇祀。(按光緒三十一年笨港地區大地震,廟宇傾圯,遺址在今南港堤防邊,廟內文物散逸無存。)陸師駐笨南港防汎兵則合建關聖帝君廟。(稱協天宮,後汎兵撤,無人照料。道光二十八年三郊於水仙宮建後殿合祀之。)乾隆三十年(一七六五)北港街陳姓居民成立陳姓王會,合祀開漳聖王陳元光。同年,北港蔡姓居民成立順正大王公會,合祀蔡姓祖先蔡志、蔡澤等人。乾隆四十二年(一七七七),北港王姓居民成立開閩王會,合祀開閩王王潮、王審邦、王審知兄弟三人。


乾隆四十七年九月,彰化縣番仔溝地方漳
、泉兩郡百姓口角構衅,繼而械鬥。快官莊泉人並將漳籍把總林審攔入莊內殺害,笨港以海道要衝,居民亦受感染。十月,北港街民洪鐘糾眾搶南港,南港居民亦起而抗之,十一月,清福建水師提督漳人黃仕簡率兵搜捕要犯,將起意焚搶殺命之要犯羅裕、洪鐘等十八名正法示眾,旋又捕獲南、北港首夥八十五名。十二月,復於北港、東莊、土庫、麥子寮等處捕獲首夥吳妹等一百零五名,與焚搶殺命要犯楊賽等二十四人一併斬梟示眾。其時南港漳人勢弱,多走避,黃仕簡乃出面,招回南港漳人修築房屋,仍前交易,共敦和好。

乾隆五十一年底(一七八六),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,笨南港坂頭厝附近七莊居民起而響應,先擬焚燬笨港遊擊營盤,事泄,未成。次年五月,賊氛愈熾,閩督李侍堯以繪船安放礮位,令營員帶同水師鎗兵分駐鹿耳門、鹿仔港等處。官兵既撤,北街紳民見爽文軍非節制之師,不足以號召群雄致力復興大業,遂結壘自固。五月三十日,賊設伏陷壘,北街義勇遇害者百零八人。既而逆軍挾北街居民未己附及漳、泉畛域之見,乃縱兵劫掠,北港幾成片土。


爽文軍以笨港要區,於南港、坂頭厝一帶搭蓋草寮兩百餘間為巢,一面騷擾沿海一帶,一面進圍諸羅。

九月,清軍大舉入援,九月六日普吉保領官兵由大突溪前往笨港,十五日劄營元長莊。是夜四鼓,普吉保共分三路,衝擊賊巢。賊眾蜂擁迎敵,雙方鎗礮並施。賊首楊意、蘇媽、張周等數百名被擒殺,擄獲礮二門、器械三十餘件,米穀、薯乾百餘石,焚燒坂頭厝等莊七處。

次日,復有賊匪數百人由崙仔頂(今民雄)一路來攻官軍,經署同知黃嘉訓督率鄉勇,會同遊擊夏承熙帶領官兵奮勇堵禦,殺賊十餘人,並將崙仔頂莊燒燬,賊眾退散,笨港於焉收復。

林爽文事件平定後,北街居民為便於貿易,遂往南遷移至乾隆十五年笨港溪河道南移所產生之新生地建立街肆,並建義民廟以合祀死事烈士。乾隆五十六年(一七九一)南街居民合建南壇(以後改稱水月庵,崇奉觀音佛祖)嘉慶二年(一七九七),台灣遭遇前所颶颱,各地災情慘重,笨溪泛濫,積水三日始退。水退後溪流南移數十公尺,介於笨港南街之前、後街之間,南街之後街遂併入北街,北街原已建有街肆,今再併入南街之後街,其繁榮乃超越此後之南港。此次溪水泛濫,沖毀之廟宇、民宅頗多,如水仙宮即全毀,協天宮在新河道邊,汲汲可危。是時,福建省撫台費淳除撥解司庫銀二十萬兩接濟外,並應運內地兵穀三萬四千餘石截留,以備賑糶。嘉慶五年(一八00)善後事宜就緒,笨北港街蔡秀乃捐款倡建北壇,以供暫厝亡者靈襯之待運或待認領者。(咸豐年間改建,稱碧水寺,中奉觀音佛祖,東廂奉大眾爺,西廂奉福德正神。)朝天宮東南方數十公尺處,則形成一水堀,有人溺斃,居民王福基乃豎一石碑示警。嘉慶八年(一八O三)更於其地建立彌陀寺。其旁則為養濟院,以收容孤苦殘疾者。

上一頁 下一頁
 

版權所有 © 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所有,引用前請先告知
地址: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178號       電話:05-783-2055       設計公司:普立陽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