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奎閣...位於正殿之西翼,名雖為閣,但實際上為一座山門殿。面寬三開間六.二九公尺,
進深七.七七公尺,進深亦三間,闢三門,為出入文昌殿之門廳。它的形制與正殿東翼的凌
虛殿相同,但木結構細部卻各異,可能是兩派匠師之「對場作」。
聚奎閣本身有其歷史,清道光十九年(西元一八三九年)北港貢生蔡慶宗倡建一座文昌祠,
並成立聚奎社,提倡文風,以文會友。
清道光十九年,貢生蔡慶宗倡造文昌祠做為社學,日人據台後,文昌祠日益傾圮,後來適逢
朝天宮大修,乃遷建至朝天宮右畔。
文昌殿...面寬六.二九公尺,進深七.七七公尺。殿前保存一座「御路」,又稱為「石陛」
。朝天宮這座御路以「雙龍戲珠」為題材,一龍在右上角,另一龍居左下角,呈天地交泰狀。
整體構圖嚴謹,形象突出,雙龍崢嶸,翻轉於雲海之上。上有祥雲,千有白浪,而龍珠居中
,凝聚了整座石雕的力量,在雙龍戲珠石陛右邊可見落款年代為道光庚子年(即道光二十年
,西元一八四0年),捐獻者為泉郊新德泰號,其石質為泉州白石,色白質優,上面彫紋歷
久不滅。咸認為台灣最美的石陛。
文昌殿內除了樑柱木彫及御路石彫深富歷史與文化藝術價值外,它仍保存一個祭典用的鐵鑄
「雲板」。上鐫銘文「五星祠,五文昌夫子」及太極圖樣。「雲板」與「罄」相似,但略有
不同,「雲板」形如雲,專供寺廟祭典樂器之用。朝天宮這片雲板形式古樸,深具文物研究
價值。
|